在身份问题逐渐明朗之后,轻松筹仍未“轻松”。公开信息显示,此前,舆论曾对商业公益众筹平台“轻松筹”颇多质疑。这些质疑曾充斥了整个募捐环节。例如,平台是否合法、捐助者资金流向、受捐者案例真实性以及平台收费的合理性等。
根据百度搜索热度,轻松筹身份、轻松筹资金流向、轻松筹为何频频出现在朋友圈、轻松筹收费等问题仍是当前舆论关注热点。
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而轻松筹的身份问题开始明朗。
根据《慈善法》,个人不能发起公开募捐,慈善募捐的主体是慈善组织。不过,慈善法同时也为求助者开了“一扇窗”:个人虽然不能公开募捐,但是可以公开求助。
按照上述解释,个人用户并不能在轻松筹平台以众筹的形式进行募捐,但是却可以以个人求助者的形式在朋友圈发布传播。
轻松筹平台也曾于5月20日发布公开声明,称轻松筹平台仅作为信息服务方为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轻松筹”平台不对求助项目进行任何推荐与传播,求助信息在“轻松筹”平台发布后,多通过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方式进行传播,整个项目的发起即救助流程不属于我国新慈善法规制的募捐范畴。
轻松筹副总裁于亮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解释称,他们一度通过不在网页展示医疗救助项目、明确针对特定受助人,形成事实上的个人求助方面的私募项目,以规避法律风险。
不过,记者梳理发现,随着身份问题逐渐清晰,更多的质疑被拿到台前。自今年慈善法草案公布以来,曾有包含《南方周末》在内的多家媒体从不同角度关注轻松筹平台,而其中交叉点最多的便是平台项目的信任问题。
核实难题
据《南方周末》报道, 2月10日,一位在德国留学的白血病患者在轻松筹发起个人求助,希望筹款500万元治病。这项求助信息在轻松筹平台发布之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患者将目标筹款金额500万元修改为50万元,并在两天后筹款成功。
此事在社交平台引起很大的波澜,公众质疑的焦点在于持有德国留学签证的发起人本可享受德国医保,却在轻松筹平台随意填写和修改资金数。轻松筹发现问题后,立即派工作人员到德国找到了这位留学生,“该留学生说调整金额是怕捐不满,而且回国治疗也需要钱。”于亮说,轻松筹最后把这项求助以争议项目处理,冻结了筹得资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于亮并不讳言多个被外界诟病项目,不过,他认为大多数求助者是真的需要帮助,而不是抱着诈骗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