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于亮介绍,目前轻松筹对类似项目的审核主要分成三块来做,“包含基本的身份信息审核、病例审核以及发起人(不一定是求助者本人)关联银行账户审核”。
不过,目前对求助者家庭的总体资产情况并不当作必然的条件来进行验证。对于求助者可能存在隐瞒真实财产状况的情况,一般将通过举报通道来进行干涉处理。
据于亮介绍,目前轻松筹负责审核的服务团队超过100名,其中审核人员近40名,电话客服人员70余人。其中,审核人员大都具有医学方面的背景,可以初步审核求助者发布病历和诊断证明的真实性。
于亮同时坦承,考虑到时间、人力和财力成本都比较高,所以一般不会去当地调查,而是通过公安部信息开放接口,来验证姓名和身份证号是否匹配,作出初步信息审核。然后就是医院的病例审核,机打病例报告,机打,审核人员审核身份,再通过技术判断是否存在PS的可能。“目前轻松筹主要通过线上审核,因为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机构并不太多,和医生电话沟通一次也存在难度,所以实地调查和电话回访方面确实并未完全展开”。
根据公开数据,2015年,轻松筹医疗救助项目遭到用户举报1150起左右,相当于每天有3起用户举报。
道德风险和法律责任
目前已经公布的几起问题案例中,不乏由于缺少对求助者个人尽职调查而导致舆论争议的情况出现。
最直接的例子是,今年3月12日,由于救女心切,中山大学团委的教师何金鹏在微信平台上发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希望在朋友圈向自己的亲戚好友求助因宫内感染早产而危重的女儿。他原计划募捐10万元,但截至3月19日0时,共收到善款945095.70元。该事件随即在网上引起争议。
3月28日晚,何金鹏在个人微信号“益人益事”上晒出捐赠明细,称已与近2000名捐赠人进行联系,共已退款约60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曾质疑个人求助者可以超募以及作为第三方平台应付义务过于简单的问题。
于亮解释称,平台不会出现超募情况,一般都是达到目标金额的时候自动停止,但是不排除最后延迟几秒的金额残余。“但是,这个额度一般不会太大,就是最后一名捐助者的钱”。
上海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张烽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来看,只要平台向求助者索要了相关身份、医疗等证明,就不用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只有道德风险,而无法律责任”。
不过,张烽也进一步介绍称,根据《合同法》第186条规定,资助者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在筹款项目结束之前,包括筹款目标达成之前和求助者选择提前结束筹款之前,这期间赠与财产未提现至求助者账户,即赠与财产的权利未转移至求助者名下,资助者要求撤销捐赠于法有据。